骗子“复工”,警惕利用疫情的“花式电信诈骗”
疫情发生以来,骗子使出“花式诈骗”套路趁火打劫,有的谎称有防疫物资骗钱,有的冒充“感染者”博“同情”、还有的混入家长群冒充班主任骗学费。
作为网络用户主力军的90后,如今已成为被骗概率最高的群体,这是不久前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统计近年来电信诈骗的高发类型和目标人群得出的结论。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绍田分析,如今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诈骗已衍生出多种“智能化”手法,年轻人因其社会经历有限、防范意识不足,成为受骗的“重灾区”。
2月初,天津市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王菁菁(化名)报警称,被冒充学校“化学老师”的骗子骗取了2835元。王菁菁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化学老师”通过QQ群临时对话框,告知她因防控疫情,开学后上课做实验,需要买防护服,让其去找班里的同学收费,每人45元。王菁菁班级里共有63名学生,她在没有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将2835元转到了“化学老师”指定的银行账户。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分析,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联系学生家长诈骗,且手法较以往有所升级。骗子利用QQ群非好友也能聊天的特点,进群将头像、昵称改为和班主任一样后,与群内家长单独联系,以线上收费形式实施诈骗。警方建议学校负责人应尽快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如有人在群内收费,学生或家长可直接打电话核实后再缴费,避免上当受骗。
公安部国家反诈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9日20时,全国公安机关累计侦破利用疫情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517起,累计涉案金额超过2.73亿元。
天津警方提醒,疫情期间电信诈骗手段抓住不同群体的迫切需求,精准升级了诈骗手段。近期最高发的是卖口罩等防疫医用物品类骗局;还有不少人利用学生上网课伺机行骗;此外有人利用部分群体收入不稳定,发布虚假网贷信息实施诈骗。
这几天,天津市河东区居民小李在网上看到贷款信息,与对方电话联系,互加QQ后,对方以收取工本费、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让小李向指定账户汇款后,将小李QQ拉黑。警方分析,疫情影响了不少人的收入,一些年轻人在为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发愁。此时,一些不法分子便趁虚而入。
这类骗术的套路大致分三步,先通过互联网、短信、微信以及其他社交软件发布虚假贷款信息,号称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之类的信息就可以轻松拿到借款,引诱被害人上钩并取得信任;再编织各种理由,提前收取借款人的费用,通常以平台费、保证金等借口忽悠借款人上钩;当借款人将钱打入对方账户后,骗子就得手了。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信诈骗的犯罪手段正变得更加智能。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李冰表示,如今电信诈骗形成了恶意注册、引流、诈骗、洗钱等不同环节勾连配合的完整链条,形成了电信诈骗的“新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信诈骗的实施过程中,人工智能开始被用于群聊群控场景。通过诈骗网络的深度学习,不断训练其模拟输入和模拟点击的操作能力,结合特定脚本,实现自动化操作。在自动化程序的帮助下,黑色产业团伙的犯罪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获利空间也不断增大,几十人的犯罪团伙便可在短时间内给数以万计的被害人造成财产损失。
“现阶段,电信诈骗依旧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顽疾。”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许绍田表示,“电信诈骗犯罪数量和金额仍然处于高位。”
李冰建议,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要不断加大安全建设投入、完善技术策略,加固安全防护屏障,有效阻断电信诈骗的链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管好自己的‘钱袋子’。”李冰概括出6个字的防骗箴言“不看、不信、不为。”面对无关的信息,不要看,不要信,更不要去操作。同时,公众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一旦遭受诈骗,要及时寻求法律救济,以尽量减少损失。
2020-03-13
谨防口罩诈骗:有人网上买口罩,竟隔5个中间商
阅读提示
防疫期间,不少企业和个人面临口罩紧缺难题,有的甚至遭遇诈骗。检察机关办案发现,犯罪嫌疑人多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APP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口罩售卖信息,收到受害人转账后便将其拉黑。检察官提醒,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期间,假借销售用于预防突发传染病疫情用品的名义,诈骗他人财物,应当从重处罚。
“购买口罩被诈骗,退了部分款,剩下的钱该怎么拿回来?”2月21日,吴先生通过网络平台发出求助信息,称他代表公司采购两万个口罩,付款7.4万元,卖家提供了快递运单号。2月17日,吴先生询问快递公司,对方却称没这个快递。
当前,很多企业陆续复工,不少企业和个人面临口罩紧缺难题,有的甚至遭遇诈骗。截至2月17日,深圳检察机关已提前介入46宗和疫情防控相关的案件,其中,以出售口罩为名进行诈骗的就高达38宗。
“从案件情况看,涉口罩的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多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闲鱼’APP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的口罩售卖信息。当受害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网上银行等平台转账后,犯罪嫌疑人便拉黑、屏蔽受害人。”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有人求购口罩,有人专门“杀熟”
和吴先生一样,近日,深圳的企业经营者蔡先生也遇到了企业复工后口罩紧缺的难题。他需要给员工尽快购置一批口罩,便到处打听口罩销售渠道。
朋友黄某听说后,主动打电话联系称有渠道可以安排从菲律宾采购一批口罩。“我们是远亲,关系一直不错,平时在深圳还经常一起打球、吃饭。”蔡先生说,因此他没有怀疑,商定购买3万个口罩,立刻转给了黄某5.4万元。黄某收款后答应当天发货,几天后就能到货。
次日,黄某再次联系蔡先生,称每个口罩要加5毛钱。“当时我有点生气,也心存疑虑。”然而,当蔡先生让黄某退钱时,黄某却说钱已经转到菲律宾去了。蔡先生要求发转账记录,对方却迟迟无法提供。这时,蔡先生意识到被骗,开始追问退款,对方却关机联系不上了。
蔡先生报警后,2月15日,警方将黄某抓获。经查,黄某骗取蔡先生的款项后,马上将钱取现,购买游戏装备,参与网络赌博,钱早已挥霍一空。
2月19日,深圳龙华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依法对黄某批准逮捕。
深圳一科技公司的股东刘某和黄某一样,专坑熟人。2月3日,刘某在无进货渠道及货物的情况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口罩销售信息。有好几个微信好友看到信息后,纷纷向刘某购买,并支付定金。然而,当被要求发货或退款时,刘某不再回复购买者信息,并将手机关机。2月14日,刘某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据初步统计,刘某涉嫌诈骗共计64.7万元。
谎称已发物流、途中被政府征扣
2月8日,广东的巫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口罩销售信息。深圳市龙华区的小娟看到信息后,先后与巫某约定购买口罩共计9万个,并通过微信向巫某转账2.4万元作为定金。其中2000元因小娟设置延迟支付被退回。
2月9日,小娟催促巫某发货。对方称已发送物流,并提供了运单号。小娟查询运单号为空后联系巫某,他又谎称口罩在物流途中被政府征扣。2月10日,小娟报警。
小白也是遭遇口罩诈骗的一员。“被骗后,我们建了一个网购口罩被骗群,群里人数一直在增加,有61人了。诈骗的手段也各式各样,被骗的金额高的大部分都是买口罩捐给疫区的。”小白说,群里都是通过网购口罩被诈骗的,渠道各式各样,有闲鱼、快手、微博、朋友圈微商、中间商等等。
遭遇诈骗后,1月29日,小白选择了报警,并提供了微信号、微博号和对方的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2月2日,公安局打电话告知骗子抓到了。
后来,小白将自己的被骗经过、报警流程写了出来,告诉其他受害者如何追回被骗款。有受害者在小白的帖子下留言,想进受害者群,其中就包括代表公司采购口罩被骗的吴先生。
“知道被骗后,我赶紧联系卖家,才知道他并不是发货人,而发货人已联系不上了。”吴先生说,这次买口罩共有5个中间商,除了发货人外,和这5个人协商共退了4.7万元,剩下的却追不回来。
检察机关对涉疫情案件一律快捕快诉
2月9日一早,深圳市罗湖区检察院检察官秦嵘带着书记员,到看守所提审以销售口罩为名进行诈骗的张某健。经审查后,检察院于2月10日以涉嫌诈骗罪依法对张某健提起公诉。
据介绍,张某健在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群众有求购口罩的需求后,产生了通过网络实施诈骗的念头。1月27日,李某春通过微信发布求购口罩的消息,随后张某健与李某春联系,称其有口罩出售,双方商谈后约定交易。1月30日上午,李某春在来深圳交易的途中,便委托朋友向张某健转账8000元。收到款项后,张某健将李某春的微信拉黑。1月31日,张某健被抓获归案。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前面,本来每个人都应当齐心协力,共同抗击。你知不知道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有很多的人迎难而上,在一线奋战,还有很多人竭尽所能,奉献大爱。你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利用老百姓对于这种疫情防控物资口罩的迫切需要,实施诈骗犯罪,侵害的不仅仅是被害人的财产权,不仅仅是那8000元钱,还影响了整个防控的社会秩序,明白吗?”
这是该案办理过程中,秦嵘对张某健说的一番话,为的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杜绝再犯。
据秦嵘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网络假借销售口罩的名义,骗取他人财物8000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已构成诈骗罪。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期间,假借销售用于预防突发传染病疫情用品的名义,诈骗他人财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应当从重处罚。
记者了解到,深圳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涉防控疫情物资诈骗罪等犯罪,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对所有涉疫情案件做到一律提前介入、一律专人指导、一律快捕快诉,并在此基础上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依法提出量刑建议。同时,检察官提醒,市民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切勿轻信网上不明售卖信息,以免上当受骗。购买防护用品时,记得保留小票、索要发票等。
2020-02-27
特大涉疫电信网络诈骗案侦破
据新华社长沙2月23日电(记者 刘良恒)长沙市公安局23日通报,在公安部协调指挥下,湘晋警方近日联合破获特大涉疫电信网络诈骗案,将涉嫌以销售口罩为名实施网络诈骗、涉案诈骗金额高达840余万元的犯罪嫌疑人郭某华抓获归案。
2月20日,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井湾子派出所接到胡先生报案,称其在网上为公司采购口罩时被诈骗190万元。经查,胡先生通过网友介绍添加郭某华为微信好友,对方自称有大量口罩出卖,并通过各种方式逐步骗取胡先生信任。此后,按照约定价格,胡先生通过银行转账分两次将290万元转至郭某华指定账户。收到款项后,郭某华便开始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发货。后胡先生与其多次协商,迫于压力的郭某华向胡先生退还100万元后便再无法联系。胡先生意识到被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接警后,雨花公安分局立即将案情上报,长沙市公安局专案组经分析资金流,发现涉案银行卡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有多笔大额资金进出账,且资金交错复杂。专案组进一步发现,涉案银行卡的流水除买卖行为外,还有大量资金汇入某赌博网站,长沙警方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郭某华真实身份及其在山西太原的落脚点,并串并全国各地多起案件。2月21日19时,长沙警方和太原警方在太原成功将犯罪嫌疑人郭某华抓获。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郭某华交代,他因沉迷网络赌博欠下高额赌债,为继续筹措资金用于赌博,其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自2月初以来,他在多个疫情物资微信群发布虚假出售口罩的信息,骗取山东、湖南等地6名受害人共计840余万元。
2020-02-25
疫情当前打口罩的主意?顶格处罚!
据新华社上海2月18日电(记者朱翃、熊丰、周琳)“N95口罩我有渠道,4.5元一个,一万个起订,恕不还价”“专业医用口罩海外渠道代购,3天到货”“口罩企业复工,老总是我朋友,挤出一批口罩现货发售,先到先得”……最近,朋友圈里、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卖口罩信息。疫情当前,口罩成了必需品。通过这些渠道真的能买到口罩吗?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口罩大发不义之财,据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侦办涉疫情制售伪劣产品、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案件420多起,查扣涉案口罩2300余万只。
“既假卖也卖假”,各地查处多起涉口罩类案件
2月1日,上海的陆女士到浦东公安分局王港派出所报案,称其通过某贴吧找到一名卖口罩的商家,预付了10.7万元购买口罩,商家要求陆女士自行前往扬州提货。陆女士赶到扬州却无法找到提货地点,无奈报警。5日,犯罪嫌疑人黄某某被警方抓获,经查,其涉案总案值共28万余元。
据了解,22岁的黄某某是某娱乐公司旗下艺人,据他交代,自己根本没有口罩可供出售,就是为了骗取钱财。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破获的另一起涉口罩诈骗案中,一男子自称有私人飞机可以从国外运回口罩,有爱心人士预付了16万元购买口罩打算捐给疫情严重地区。经查,预付款被该男子用于奢侈消费,而口罩根本不存在。
办案民警表示,相比此类假借口罩进行网络诈骗的谋财之举,疫情防控期间制售假劣口罩性质更为恶劣,不仅谋财,还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湖北省公安厅日前公布多起疫情期间制售假冒伪劣防护物资典型案件。武汉某物流服务有限公司在没有经营医疗器械资质情况下,从湖北省某市卫生用品有限公司低价购进大量伪劣口罩、防护服,在微信群销售给爱心捐赠者牟取暴利,共计销售口罩250余万个、防护服35万件,非法获利113万余元。目前警方已将嫌疑人全部抓获。
黑龙江哈尔滨公安机关查获假劣口罩30余万只,重庆、安徽、山东等地联合侦破一起案件,查扣口罩20余万只,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侦破一起案件缴获假冒名牌口罩10余万只。
“朋友圈口罩”满满都是套路
“微商在卖口罩,搞旅游的、做金融的、美容美发的都在卖口罩,就是药店、超市、医疗供应商都断货。”不少网友调侃。据一位从事海外代购的店主介绍,疫情发生后,一些国家的口罩资源也日益吃紧,“即便有现货的,老客户都供不应求,不可能到社交平台招揽客户。”
记者调查发现,“朋友圈口罩”“微商口罩”基本套路几乎一样:声称有厂商或者供应商渠道,订单量大,特殊时期物流不能保证,下单不退……
据调查,有的不法分子就是实施诈骗。2月8日,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例防疫物资网络诈骗案。被告人倪某利用网络截图的口罩图片,以1.5元到15元的价格在朋友圈卖口罩,等对方通过微信或支付宝付款后,立即将对方拉黑。3天时间内,倪某诈骗6人,骗取1.3万余元。
还有一些没有口罩的微商则通过拖延、打时间差牟利。外企员工李佳因为复工在即找朋友买口罩。“花了1500元买300个,本来说三五天就能到货,结果说运输限制,十来天了还没见到口罩。”李佳说。一位微商向记者透露,这是一种最“安全”的套路:先把资金聚在手里,然后各种借口拖延,等口罩量足价优时再大量采购发货牟利。
更有甚者将口罩生意做成了“传销”:卖家利用巨大的起订量和拼单模式,吸引有需求者转发扩散信息,寻找买家。以“口罩一万个起订”为例,如果有人只买500个,就需要再找“下线”拼单,有的人在发展“下线”过程中还层层加价。大量现金集中到源头卖家手中,一旦卖家跑路,“下线”们就会口罩、钱财两空。
严查!对制售假冒伪劣口罩顶格处罚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的发布会上提出,全面部署打击整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护用品违法行为,对于涉及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要顶格处罚。
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法官丁祎介绍,按照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如果销售的口罩属于医用卫生材料范畴,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的医用卫生材料,不具有防护、救治功能,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以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上海中浩律师事务所律师龚清华表示,口罩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物资,制售伪劣产品、哄抬物价都是趁火打劫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2020-02-21